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東大小事

臺東場通過全台首度樹豆3新品種命名

  • 日期:100-01-18
  • 資料來源:公共事務科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場)雜糧研究團隊歷經8年努力,成功選育具高產、抗病、顏色豔麗與高抗氧化力等特性的3個樹豆新品種,於本(100)年1月18日經作物新品種審查會議通過,分別命名為「樹豆臺東1號」、「樹豆臺東2號」及「樹豆臺東3號」。本次審查為全台首度通過新品種命名之樹豆新品種,對臺東地區樹豆產業的發展,開啟了新的里程碑。
本次審查會議由中央研究院鄔宏潘資深研究員主持,審查委員包括國立中興大學葉茂生教授、國立臺東大學劉烱錫院長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王仕賢場長等專家學者。審查委員首先至田間實地了解新品種樹豆栽植生育情形,並聽取臺東場報告新品種樹豆選育過程與品種特性簡報,也品嘗由樹豆所製成的各式創意糕點,如樹豆麵包、樹豆蛋糕、樹豆蛋塔、樹豆夾心等。委員們依據田間生育狀況與農藝性狀的表現,一致肯定新品種的樹豆具有株型良好、產量高且穩定、籽實具高抗氧化力、可加工製成糕點內餡、豆漿飲品或開發成為保健產品等特性,咸認3個品種皆極具栽培推廣潛力,值得命名後推廣予農民種植。
樹豆又名為木豆,起源於印度,是人類糧食及飼料的重要來源之一,在臺灣大多以食用為主,是原住民的重要的傳統糧食作物之一,亦被視為一種健康食品。臺灣地區種植樹豆分布較為分散,臺東地區零星栽種於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鹿野、延平、海端等山坡地或田埂邊空地,以往農友多自行留種,造成各地區之地方品系混雜,且臺灣目前尚無登記命名的品種可供推廣,致使目前地方品系有成熟期不一致且產量低的現象,造成採收及管理上的困擾,因而遲遲無法提升樹豆產業的經濟效益。
為培育出高產、成熟期較為一致的新品種,提供農民種植,臺東場雜糧研究團隊自民國91年起,在本場豐里試驗地、海端鄉、太麻里鄉、金峰鄉等地區進行優良品系選拔試驗,歷經8年努力,終於選育出具有矮生、高產、成熟期一致、顏色豔麗、適合臺灣中、低海拔栽培等特色的3個優良樹豆新品種,因此特別召開審查會議,並經委員審查通過命名,期望未來推廣農民種植後,能逐漸汰換本地低產質劣的地方品系,有效提升樹豆產業的競爭力,提高產量增加農民收益。
本次命名通過的3個樹豆新品種特性,簡介如下:
一、 樹豆臺東1號:種皮為白色,成熟時葉片呈黃化狀,屬於明顯的半落葉型。早熟且成熟一致品種,具高產、穩定的特性,成熟莢數可達到每株533莢,單株種子粒重平均262公克,加強田間管理每公頃約可生產樹豆種子1,450~1,600公斤,亦可以利用二期作休閒田種植,增加收益。
二、 樹豆臺東2號:種皮為茶褐色、外觀鮮艷,抗病、抗蟲性強,植株較為直立。成熟豆莢數平均每株392莢,單株種子粒重平均204公克,田間管理良好每公頃約可生產樹豆種子1,100~1,250公斤。由於種子具茶褐斑紋,外觀頗為鮮麗,具有產銷潛能,適合做為麵包或糕餅內餡,研發各類麵包、糕餅等食品。
三、 樹豆臺東3號:種皮為黑色,耐貧瘠、適合臺東以北地區種植。成熟豆莢數平均每株438莢,單株種子粒重平均207公克,田間管理良好每公頃約可生產樹豆種子1,150 ~1,200公斤。經實驗結果顯示,籽實總抗氧化能力高達84.6%,具開發保健食品的潛力,可望受消費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