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面積約3,515.2526平方公里,佔台灣面積之9.78%,西倚中央山脈中段與高雄縣及屏東縣為界,最北連接臺灣花蓮南端,東北為海岸山脈,挾花東縱谷座落於臺灣東南,全縣海岸線長達176公里,是全臺灣海岸線最長的縣份。
全縣劃分為臺東一市;關山、成功二鎮;卑南、太麻里、大武、鹿野、池上、東河、長濱、綠島等八個平地鄉;金峰、達仁、延平、海端、蘭嶼等五個山地鄉,其最南為離島蘭嶼鄉,整體呈東西窄南北長之形狀。
臺東縣大致可分為中央山脈、花東縱谷平原、卑南溪三角洲、海岸山脈及泰源盆地等地理區。主要河川有卑南溪、知本溪、利嘉溪、金崙溪、太麻里溪、馬武窟溪等,其中卑南溪是臺東縣境內的最大河川,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卑南主山東側,主流全長約有84.35公里,流經臺東縣的七個鄉鎮市,流域面積達1,603平方公里,是臺東灌溉用水的最主要來源。
人口組成
臺東縣人口約有21.5萬人,由於開發時間較晚,因此縣內的臺灣原住民文化保留下來的相對較多,而該縣的阿美族、卑南族、布農族、雅美族、排灣族、魯凱族、噶瑪蘭族等七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三成以上,是全國原住民人口比例最高的縣市。
在族群結構上,除原本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外,其他居民皆為近150年陸續移居而來的移民後代。最早的漢人開拓者多是直接來自於福建省的閩南人,部分國軍榮譽國民與其眷屬安排在此興建眷村與定居,八七水災後西部災民部分亦遷居於此,以及部分從六堆區域遷來的客家人。因為如此眾多族群在此定居繁衍,今天的臺東成為一個多元族群文化社會。
地質與土壤
全縣橫跨中央山脈地質區和海岸山脈地質區,以花東裂谷隔開。裂谷西面因造山運動隆起而成的變質岩區,東面則為火成雜岩組成的海岸山脈地質區。其大致分成中央山脈、海岸山脈、縱谷平原與離島四區。
中央山脈區:地質:中央山脈山脊部份,因地層遭到劇烈擠壓,岩層近乎直立,所以雖然岩石結構堅硬密實,節理分明,但在坡地上易導致崩塌。而在東側山脈部分,新武附近地區為結晶石灰石,並有大理石峽谷,在利稻東北方有火成岩體外露;此外,南橫公路沿線有豐富的近代堆積物,特別是利稻、霧鹿,均為近代河岸階地;中央黏板岩山地、臺東片岩山地與斷層海岸等三處,主要岩石為片岩、變質石灰岩、板岩等。
土壤:本區山脈700公尺以下山勢低緩、平坦地,較適農耕使用,有30-50公分之紅棕色、中酸性坋質壤土,土質佳,若輔以適當水土保持處理措施,尚可種植長期性作物。又山麓邊緣地帶之鹿野及初鹿河階土層約70-90公分,為中酸性坋質粘壤土或粘土,排水良好,坡面完整且平緩,非常適合種植各種作物。
臺東海岸山脈:地質:分有「泥火山」、「月世界」、「火炎山」,本區形成細長形山脈,臺東屬南段部份,其內分佈許多海岸階地,主要岩石以火山集塊岩、沈積岩為主。
【泥火山】在海岸山脈西南段的泥火山,大致沿著海岸山脈斷層的東側延伸,分布非常零散。其特徵有三:- 有泥岩層的分布,以供應噴發泥漿的來源。
- 有天然氣外洩。
- 有斷層等通路可供氣體與泥漿湧出。
【月世界】
又稱「惡地地形」,主要分布在泥岩地區內;在利吉到富里一帶有一修長的惡地地形分布區。
【火炎山】
臺東的卑南地方有此地形的存在。它們通常具有尖銳、鋸齒狀的山峰、陡峭甚至垂直的邊坡、深而窄的溝谷。因土質不佳且不穩定故植物難以生長,而常顯得光禿禿。特殊地質景觀雖不適從事農牧活動不宜種植,但可運用其所造成的特有景緻,在避免破壞當地環境的前提之下,從事教育觀光等與休閒農業相結合的活動,此為不錯的賣點。
土壤:其西側低處為中酸性粘壤,土層較厚,約80-100公分,但若耕作過久而無適當水土保持,將會發生嚴重沖蝕。而山脈南段東側低丘為石灰質泥岩或軟質頁岩,土壤厚隨各傾斜度而異,緩坡處較為深厚,約1公尺,至於陡坡之地約僅30公分。另外現代沖積層地質薄,以沖積土為主,屬紫棕色土及黃壤,土壤貧瘠利用價值不高。
臺東縱谷平原:地質:主要由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崩墜之岩礫堆而成。後經陸地崩塌,海山退落,舊河床淤積之漸次變遷,成高低不等之河岸階地,及主要由沖積層所構成之河口沖積扇。
土壤:因本處靠近河邊低地,有砂礫覆蓋,除臺東三角洲平原、鹿野及池上附近離河岸較遠處,土壤深度超過60公分為本縣主要農耕土壤外,其餘土壤皆淺簿,且有石礫摻雜其中,利用不易,如遇長期乾旱時,作物易受乾旱之苦。
離島區:地質:主要為蘭嶼及綠島兩座火山島,綠島及蘭嶼多丘陵起伏,島的周圍珊瑚礁圍繞,綠島主要為珊瑚礁岩及火成岩所構成,蘭嶼則為第三季海中火山,因隆起作用而形成,因海蝕劇烈,所以到處都有斷崖絕壁或奇巖怪礁。
土壤:本區為紅棕壤,微酸性、黏性,有機質含量低。蘭嶼中央山地部分表土黑色粘壤質,中酸或強酸性,而沿海則為黃棕色淺屬石質土,近中性。主要種植地瓜、水芋,另有小米等。
地震:本縣位於東部斷層地震帶上,為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板塊交接處,故地震頻繁,但因能量釋放朝花蓮的方向,所以少有震度強之地震發生。
氣候
氣候對旅遊時間、農作物品質之影響甚巨,本縣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季風帶之中,深受其影響,大致屬熱帶氣候型南部熱帶性高山氣候區。目前中央氣象局新屬氣象站於臺東境內的有成功、臺東、大武及蘭嶼等測站,以下即依所得之十年平均氣象資料作進一步的分析:
氣溫黑潮與山脈排列深刻影響本地氣溫,使得平均溫度較西部高約0.5℃左右,且平原地帶較高山丘陵區為高。以各測站而言:成功站年均溫為23.8℃、臺東站年均溫為24.5℃、大武站年均溫為24.81℃、至於蘭嶼站因有海洋調解溫度稍低,年均溫22.6℃。若以月均溫22℃以上為夏季,則除蘭嶼外其餘皆有八至九個月份屬夏季範圍。
雨量由資料中顯示整體而言,雨量沛,成功測站年雨量2213.1mm,臺東測站年雨量1890.6mm,大武測年雨量2207.6mm,蘭嶼測站年雨量3029.5mm,但除屬海島的蘭嶼降雨平均外,在本島地區乾枯季明顯,受季風、颱風影響,雨季始於五月終於十月,旱季為十一月至翌年四月,降雨量相去約有四倍之多。
溼度全年濕度都很高,平地年平均在76%,由北向南遞減,全縣大致而言夏秋較為濕潤,春冬雨季較乾燥,受雨量分配的影響甚為明顯。
日照本縣日照時數一般較西部低,平地海岸區年日照時數為1530h至1950h之間,七、八月日照時數較高,在215h以上,由北向南遞增。離島區之蘭嶼平均月日照時數約120h。山區之月日照時數依海拔高度,向陽區或背陽區,山谷或山脊位置之差異顯示不同,一般約在65-250h之間。
風【季 風】
一般季風氣候區夏天吹西南季風,而冬季為東北季風,但因臺東地勢埼嶇多變化,導致風向的改變造成特殊微氣候。
成功測站十月至翌年五月為北北東向,六月為南向,七月為西北向,八月為北北東向,而九月為西北向。
臺東測站八月至翌年三月為北北西向,四月及七月為西北向,五月為北北西向,而六月為南南西向。
大武測站一至三月為北北東向,四月、五月及九月至十二月為東北向,六月為西北西向,七月為西向,而八月為西南向。
蘭嶼測站五月、七月及九月至翌年三月為北北東向,四月為東向,六月為西南向,而八月為西南西。(冬季風力較強,農作物栽培須有適當保護。)
【颱 風】
夏季颱東頻擾臺灣本島,且路徑多朝本縣直撲而來,約佔全臺80%以上,故影響甚鉅,如降雨、風速等,其發生率多集中七、八、九等三個月份。
【焚 風】
本縣南部地區於春夏期間,因受局部氣壓之變化,偶有焚風出現,雖為期不長,但吹來時氣溫驟昇,農作物有極為不利的影響。
【風飛沙】
九月起,由北方吹襲而來的季風,夾帶卑南大溪的細沙,一直持續到十二月份,約四個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