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東大小事

不容小覷的「土土」陶容器 土理土器特展14日史前館開展

  • 日期:101-12-13
  • 資料來源:公共事務科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14日起在第四特展室展出『土理土器~臺灣史前陶容器特展』,開幕式當日由紅葉國小小朋友以陶笛演奏,帶領大家一窺史前陶器這「土土的」,卻在考古學研究上絕對重要的器物。
相對於玉、石等器物,陶器的「物質價值」並不高,卻是史前時代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生活用品,同時也是史前時代遺址上最普遍的出土遺物之一。然而一般人鮮少了解的是,因陶器的物質特性,使得它成為世界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最被廣泛研究的考古遺物,甚至說整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是以陶容器為核心開展而來亦不為過。本特展試圖讓觀眾的目光正視這麼一項看似「土土的」,卻在考古學研究上絕對重要的器物。
一般認識史前文化的方法,是以學者所建立的文化層序或類型來進行。本特展從功能分類著手,說明臺灣史前人類使用陶容器的行為,包括祭儀、喪葬、日常生活,再者以陶容器風格的構成要素,包含紋飾、完整器形,引導觀眾欣賞臺灣史前人類的工藝美學,貼近史前人類的美感經驗。
人類自從學會將泥土塑形再燒製使之定形後,便廣泛的使用這項物質製造各種容器,一開始以日常用為主。臺灣史前遺址出土的日常用陶容器多已破碎,不利功能與器型的辨識,不過大致可區分為烹煮、儲藏及盛裝食物三種功能。史前陶容器除了用於日常生活以外,也作為儀式用具,分為埋葬使用及祭祀使用;從類型往往無法明確區分其功能,而要根據出土脈絡才能分辨。但也有特製的儀式用陶容器,其類型有別於日常用器物,如器表上有特殊裝飾或繁複紋飾,或將日常用具按比例縮小,也有時是完全不同的型態。
3500年前東部卑南文化形成,其陶容器表附加橫把、豎把及圈足等元素。其組合變化,成為臺灣史前陶容器內涵最豐富的文化,獨特的風格也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各個文化。接續的三和文化,其器型變化比卑南文化更複雜,器表也出現大量紋飾,自簡單的幾何印紋,到具象又抽象的圖紋,且可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銜接。
配合特展,史前館特別與臺東地區以阿美族與排灣族學童為主之小學合作,引導學生以史前陶容器為靈感進行創作,引發其視覺、觸覺、美感上對陶容器的感受力。